常熟市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

時間: 2022-01-18 09:02 來源: 常熟市人民政府 訪問量:
【字體:

──2022年1月7日在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上

代市長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常熟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本屆政府工作回顧

2017年以來,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上級黨委、政府以及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開拓奮進、真抓實干,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屆人大歷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譜寫了跨越發展的精彩篇章。

五年來,我們主動作為,集中精力調結構、促轉型,闖出了發展新天地。科學應對內外環境變化,頂住復雜多變的外部形勢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響,保持定力、苦練內功,腳踏實地辦好轉型升級大事,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百強縣(市)第一方陣。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邁上2700億元臺階、年均增長6.6%,增速高于蘇州平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克服短期波動,成功跨越200億元大關、達230.8億元,五年增長32.9%;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4500億元、年均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200億元、年均增長7.3%;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9家、省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7家。農業發展更穩。農業總產值保持穩定,高標準農田基本實現全覆蓋,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100%,糧食連年豐收,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超80%,“常熟大米”等5個農產品喜獲“國字號”認證,獲評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工業結構更優。確立“354”產業發展體系和“三區一園”為主導的工業布局,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紡織服裝三大支柱產業規上產值2500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6%,五年提高5.3個百分點。新興產業規上產值突破2300億元、年均增長6.2%,培育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產品)5個、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產品)45個,工業機器人累計突破2.5萬臺、位居全省前列。服務業質量更高。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0.2%,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超50%,新增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2家、省物流示范園(基地)2家。新經濟新業態快速發展,全國首創“市采通”平臺,通過54個口岸出口貨物至128個國家和地區;縣域直播電商發展指數全國第五、蘇南第一。打造“虞歌暢晚”夜經濟品牌,紅豆山莊、鐵黃沙等“新晉網紅”成功出圈,創成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五年來,我們爭先勇為,全力以赴謀創新、蓄后勁,點燃了增長新引擎。堅持把創新驅動放在發展首位,高度重視有效投入和要素保障,有力推動經濟發展向高質量邁進。創新更有“濃度”。位列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前三,五年政府科技投入114.7億元、年均增長8.3%,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66%、五年提升1.1個百分點,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2.22%、領跑蘇州四縣一區,創新型縣(市)建設案例入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常熟理工學院校地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科技鎮長團”模式持續深化,新增產學研合作1582項,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近百億元。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8家,位居全省前列。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五年增長83.4%、達44.68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經開區走上了以聲學產業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之路;高新區形成了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為主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全國綜合排名69位、五年躍升57位;虞山高新園獲批籌建省級高新區。投資更有“強度”。堅持大抓項目、抓大項目,形成金秋經貿洽談會、精英創業聯盟大會等招商活動品牌,五年引進重點產業項目682個、總投資2530億元,工業投資超1200億元。要素保障更有“力度”。堅持向存量要空間,在全省率先探索“零地增長”等路徑,實施33個老舊工業區(點)更新改造、規劃新增工業載體520萬平方米,盤活存量建設用地近6萬畝,制定資源利用“一圖一表一方案”,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保障,獲評省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模范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貸款余額為3980億元和3577億元,五年分別增長36.6%和58.1%,銀行不良貸款率從1.63%大幅降至0.53%。新增各類人才8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1萬人。

五年來,我們擔當有為,統籌兼顧抓建設、精管理,重塑了城鄉新風貌。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建新與更新同步,城鄉面貌實現了美麗蝶變。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組團推進新城開發,文化片區、琴湖片區躍然崛起,昆承湖滬蘇協同創新發展示范區被蘇州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為對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的重要載體。系統推進老城更新,城中村自主更新面積超10萬平方米,繡衣廠等119萬平方米既有建筑煥發生機,唐宅、山前坊等城市遺存在歷史街區整理更新中融入時代,被撤并鎮經過三年整治提升明顯。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持續健全農宅翻建、農村強弱電線路整理等機制,累計實施“千村美居”等各類美麗鄉村建設2890個村(組),投入資金32.7億元,惠及農戶10.4萬戶。城市交通更加順暢。百萬市民圓夢高鐵,常熟站累計輸送旅客460萬人次;三環、通港、昆承等5條快速路實現“環射銜接”,70公里通車里程數在全國縣級城市遙遙領先;新建改建城區道路115條,打通“斷頭路”11條,1039個“組團式”村莊全部通達等級公路;持續優化市鎮村三級公交服務體系,市民出行選擇更多、效率更高。城市體驗顯著提升。琴湖“小蠻腰”、世茂“天空之城”成為城市新地標,永旺夢樂城、雅高美居酒店等高端配套接踵呈現。從“牛皮癬”治理、煙花爆竹禁放、垃圾分類、黑臭水體治理等細節入手,狠抓城市精細管理,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兩連冠”。

五年來,我們善作善為,用情用力辦實事、解難題,繪就了幸福新底色。每年實施一批民生實事項目,樣樣關乎民生、件件深入民心。民生事業累計支出851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79.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6.6萬元、年均增長7.9%,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9∶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共服務全面提升。新改擴建學校、幼兒園47所,提供學位6.4萬個,學位供需基本平衡,成功創建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普通高考主要指標“蘇州十連冠”,新高考首戰告捷、包攬蘇州理科前三,職業學校實現省示范校、特色校全覆蓋。市二院、中醫院陸續啟動三甲創建,醫共體運行機制不斷優化,新改擴建市二院北部院區、支塘人民醫院等醫療機構14家,新增床位2575張,中華慈善總會藥品援助項目常熟發藥點三年累計發藥5300多萬元、服務4400余人次,居民人均期望壽命83.36歲、五年提升0.93歲,獲評全國健康城市建設示范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實現口岸疫情防控“零輸入”和本地疫情防控“零院感、零死亡”。文化事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市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省內縣級館唯一,言子專祠成功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家浜文化考古發現將常熟人類活動史前移了千年。社會保障更加健全。新增就業超1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穩控在2%以內。新增城鎮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8.8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99%以上,大病最低報銷比例達60%,低保標準提升至1095元/月,五年支出困難群眾保障資金10億元。村(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實現全覆蓋,創成省級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創新示范市。住房保障體系持續完善,1萬余戶住房困難家庭實現住有所居。建成退役軍人三級服務保障體系,蟬聯全國雙擁模范城“五連冠”。對口幫扶思南縣脫貧摘帽,南北掛鉤成果豐碩、常泗工業園獲批建設省級南北共建特色園區。發展大局和諧穩定。扎實推進省級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馳而不息抓好安全生產、掃黑除惡、信訪維穩等工作,建成投用城區防洪大包圍,全省首創“數字門牌”系統,刑事發案數持續下降,城市本質安全度大幅提升,群眾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獲評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投入生態環保治理資金超300億元,工業污水實現100%收集處理,城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分別達99%和97.5%,具備生活垃圾全量焚燒能力,獲評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諝赓|量優良率提高至83%,PM2.5平均濃度下降40%,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優III率分別提高30和43.3個百分點,獲評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五年來,我們篤行敢為,持之以恒強作風、優服務,展現了政府新擔當。堅持先行先試、深化改革,新承擔省級以上改革試點任務12項;順利實施機構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城區街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基層審批服務執法力量“三整合”改革,市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實現全覆蓋,行政效能進一步提升。相對集中行政審批權改革成效明顯,“一枚印章管審批”成為現實,全省首創“水域銀行”占補平衡、“否決事項”領導負責等機制,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一件事一次辦”等改革,創下了“一天四證”的審批新速度,新增市場主體15.4萬戶、五年增長83%,獲評國際化營商環境示范縣。堅持依法行政,在蘇州率先實施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獲評省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實現普法工作“七連冠”、全國唯一。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嚴格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厲行勤儉節約,“三公”經費五年壓降46%,干部作風更加扎實,擔當氛圍更加濃厚。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本屆政府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一年來,我們以提高發展質效為主線,凝心聚力、狠抓落實,圓滿完成了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一是科學應對形勢,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精準實施電力需求響應,最大限度保障企業生產,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增速高于蘇州平均;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22%以上,增速位列蘇州四縣一區第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25億元、增長15%;實際利用外資10億美元、增長7%;進出口總額235億美元、增長22.8%。180個重點產業項目竣工投產,工業投資連續三年位列蘇州大市第一。完成“智改數轉”項目1732個、新增省級智能車間10個、累計建成智能工廠10家,均居蘇州首位。亨通海洋光網獲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產品)21個、數量創歷史新高。用好“揭榜掛帥”機制,產學研協同攻關“卡脖子”技術難題27項。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90家、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07家、瞪羚企業27家、省潛在“獨角獸”企業4家、蘇州“獨角獸”培育庫企業8家,新增國家級人才5人、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60人?!疤K州·中國聲谷”應運而起,聲學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登記為省級事業單位、獲評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累計簽約落地產創項目57個、投資超115億元,聲學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聚變發展。氫燃料電池產業創新生態初步形成,集聚項目超40個,豐田、重塑等10個項目在行業細分領域排名國內前三。圍繞聲學、新能源汽車、服裝電商三大方向,深化與常熟理工學院校地融合發展,成效明顯。消費市場逐步恢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8%,海虞電商園被評為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服裝城跨境電商集聚區被評為省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文旅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獲評首批長三角高鐵旅游小城。新增農業產業園面積2萬畝,獲評省綠色蔬菜產業特色縣。

二是堅持統籌發展,城市品位明顯提升。南沿江城際鐵路常熟段橋梁貫通,通蘇嘉甬鐵路完成工可審查,滬蘇通鐵路常熟站經停車次增加至每日105列、直達20個省162個車站。新世紀大道北延常昭路至海虞段快速路、524國道莫城至辛莊段快速路、常臺高速公路常熟東互通移位工程、支董線、支何線等道路建成通車,13條城區既有道路改造完成,道路交通綜合評分排名蘇州四縣一區首位,獲評省交通運輸信息化綜合應用示范縣。功能配套逐步完善,天虹購物中心、江南美好匯新裝開業,日航國際主體結構封頂?!傲蟾隆睌U面提質,既有建筑消防設計審驗納入全國試點,歷史街區整理更新入選省“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綜合類試點”,完成城中村自主更新199戶,綜合改造老舊小區17萬平方米,整理提升城區綠地2.8萬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園”5個。市容環境、戶外廣告、違法建設等專項整治持續推進,拆除違建超400萬平方米。垃圾分類片區建設實現全覆蓋。實施停車綜合治理,新增停車泊位2.3萬個,部分區域“停車難”有效緩解。創新城區易澇點“微改造”治理模式,中心城區實現汛期無內澇。新增省、蘇州特色田園鄉村9個,海虞鎮七峰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農村分散式污水治理項目運維、“千村美居”生態建設入選省農業標準化試點。

三是突出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明顯增進。竣工學校項目20個。市二院完成三甲醫院創建現場評審,市中醫院通過三級中醫院復評和三甲中醫院省級專家組現場調研。建成市級核酸檢測基地和4家規范化發熱門診,累計接種新冠肺炎疫苗360萬劑次。市圖書館、評彈館完成提升改造,建成江南小書場5個、江南小劇場3個。慈善文化“五個一”工程獲得“中華慈善品牌”項目獎。精心辦好市第八屆體育運動會,常熟體育健兒在東京殘奧會、第十四屆全運會勇奪5金5銀4銅,創歷史最佳成績,獲評省全民健身示范基地、省內唯一。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4萬人,新增就業2.4萬人,本市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8.6%。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有力。深化安全生產三年專項整治,工業企業安全風險報告完成率100%,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38.1%和28.6%。完成“331”機制改革,升級“安居超市”平臺,出租房屋合規備案率保持在98%以上。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推進“虞城無詐”專項行動,涉詐警情、案件“雙下降”。做好第二輪省生態環境保護例行督察迎檢,開展工業群租企業安全環保消防專項整治,堅決淘汰低端低效產能。在蘇州率先建立“河長+檢察長”協作機制,開展“消劣爭優”攻堅行動,建成生態美麗河湖272條,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2021年,政府系統還高度重視自身建設,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辦復人大建議123件、政協提案177件,辦結率、滿意率首次實現“雙百”。順利實施高新區“擴容提質”改革,促進了南部區域協同發展。此外,工會、共青團、婦女兒童、殘疾人、紅十字等事業加快發展,民族宗教、僑臺事務、人民防空、氣象、外事、檔案、供銷、地方志等工作取得了新的進步。

各位代表!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仡櫸迥甑陌l展歷程,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勠力同心、團結一致,才能把“壓力”變成“動力”。這五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標兵漸遠、追兵漸近的競爭態勢,我們迎難而上、奮起直追,全力推進“三增三進”,用自身發展的確定性對沖外部形勢的不確定性,多項工作重回蘇州第一梯隊,工業投資更是持續領跑,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只有動真碰硬、克難攻堅,才能把“難點”變成“亮點”。這五年,面對市民群眾對城市品質和發展安全的更高追求,我們出于公心、真抓嚴管,舉全市之力轟轟烈烈推開“散亂污”、“331”、系列拆遷清零百日攻堅等行動,徹底化解了一批結存多年的重大隱患、重點矛盾,為未來發展騰出了寶貴空間。只有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才能把“短板”變成“樣板”。這五年,面對農村區域廣、傳統產業占比大等實際情況,對標鄉村振興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新形勢、新要求,我們不等不靠、主動求變,率先實施“千村美居”工程和制造業“智改數轉”,將資源存量轉化為發展增量,成功打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傳統產業轉型“常熟樣板”,為未來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只有敢爭敢拼、先行先試,才能把“起勢”變成“優勢”。作為國家首批創新型縣市和省科技綜改試點市,我們搶抓機遇、率先突破,深化“廳市會商”機制,首創蘇州“伙伴計劃”,聚力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在氫燃料電池、聲學等領域實現搶跑、領跑,為未來發展贏得了硬核優勢。

各位代表!五年接力奮進、風雨兼程,奮斗歷程令人難忘,發展成果催人奮進。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市委的舉旗定向和堅強領導,離不開市人大、市政協的有效監督和鼎力支持,離不開全市上下的團結拼搏和共同奮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離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代表人士、人民團體,向駐常部隊、武警官兵,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常熟經濟社會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隙ǔ煽兊耐瑫r,我們也清醒看到,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高質量發展穩中承壓;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度不高、傳統產業轉型較慢、新興產業尚未成勢,產業結構調整任重道遠;城市空間布局、功能配套、管理水平有待優化,城市能級需要進一步提升;民生領域的供給和服務還不夠精準,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仍不高,少數政府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擔當精神還需進一步強化。對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加倍努力,采取有力舉措,切實加以解決。

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今后五年,是常熟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五年,既面臨錯綜復雜的發展形勢,又處于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放眼全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加快構建,長三角一體化重大戰略正加速推進,為常熟打造比較優勢、增強發展動能帶來了多重利好。立足自身,“六大重點片區”“五大產業高地”承載力、引領力持續增強,交通區位、生態環境、教育文化等優勢日益凸顯,尤其是歷屆市委市政府積累下來的奮斗精神和良好基礎,為未來發展凝聚了人心、創造了條件。站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新起點,我們既要增強憂患意識、更要堅定必勝信念,因勢而謀、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堅持干字當頭、勇立潮頭,一年一個新臺階、五年實現大突破,奮力開創常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根據市第十四次黨代會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字當頭、全面向好,堅持改革創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與安全,扎實抓好“六穩”“六?!惫ぷ?,持續改善民生,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加速繪就“六美集大美”精彩畫卷,在現代化新征程中建設更高品質的“江南福地”。

今后五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6%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超86%,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率達100%,全面完成節能減排降碳目標任務。

今后五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1.圍繞更高品質的“江南福地”建設,以產創融合為路徑,發展更具動能、更具韌性的經濟。堅持先進制造業立市不動搖,在優化土地、資金等傳統要素配置的基礎上,加快創新、人才等要素導入,加速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本鏈“四鏈融合”,打造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素保障體系,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時代產業的創新集群,力爭每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0家,五年后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45%,規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超過40萬元/人,規上工業總產值躍過6000億元臺階。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緊扣“354”產業發展,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出發,加快十個產創融合重點領域戰略性產業創新基地、百個支撐性產業創新平臺、千個高質量企業研發載體建設,基本形成產創融合“十百千”平臺載體矩陣,通過創新提升優化產業質量、結構和效益;把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作為主攻方向,持續推動企業通過“智改數轉”跑出發展“加速度”,打造更多“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力爭五年后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紡織服裝三大支柱產業規上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0%左右,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數字經濟、氫燃料電池、物流物貿五大重點產業形成若干個“百億級”“千億級”新興產業創新集群,智能貨架、高端無紡、玻璃模具、現代氟材料四大特色產業在高附加值領域實現“深耕突圍”;全力推進“五大產業高地”建設,重點搶跑氫燃料電池和聲學產業“新賽道”,打造國內領先的氫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制造高地和示范應用基地,打造全國體系最完整、技術最領先的聲學技術創新和產業集聚區;聚焦品牌服裝、工業互聯網、智能終端、智能網聯車等八大產業鏈,大力實施強鏈補鏈延鏈,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力爭各條產業鏈產值年均增長10%左右。圍繞產業鏈、創新鏈鍛造人才、資本、載體等支撐鏈,持續完善多層次人才服務保障體系,精準引才聚才,高度重視創新創業人才尤其是企業家隊伍建設,力爭五年后人才總量躋身蘇州大市第一梯隊,領軍人才數量翻番,技能人才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用人才鏈的“強”,激發創新鏈的“活”,托舉產業鏈的“優”;大力發揮基金撬動作用,通過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力爭五年后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18家、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突破4500億元;加快推進“蘇州·中國聲谷”、昆承、蘇州高鐵北城、常熟站、高鐵西站和琴湖“六大重點片區”建設,為重點產業精準招商提供更多優質平臺載體,引導企業擇木而棲,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圍繞實體經濟轉型,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服務、現代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力爭五年后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提高至55%。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實現主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推動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全力建設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2.圍繞更高品質的“江南福地”建設,以協同發展為引領,打造更高能級、更高品味的城市。堅持緊抓長三角一體化最大戰略機遇不松手,全面深化與上海、蘇州等城市的互利共贏、錯位發展,借勢借力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先導區和高質量發展樣板區,以城市高端化引領產業高質量和民生高品質。交通要從滿足基本出行轉換到適應現代生產生活的外聯內暢上來,加快建設南沿江城際、通蘇嘉甬、如通蘇湖城際、蘇虞張、蘇州軌道 10號線等軌道交通,沿江高速公路擴建、錫太高速公路新建等干線公路,以及海太過江通道等重點工程,打通市域“斷頭路”、提升公路網絡等級,補齊西部等區域交通突出短板,形成“一環八射”城鄉快速路網,全面實現兩個“一小時”、四個“半小時”目標,持續推進常熟港振興,做好“公鐵水”聯運文章,構筑更加立體、綜合的交通體系。城市要從滿足基本需求轉換到更高品質上來,持續優化常熟主城、濱江新城和南部新城“一主兩副”城市布局,著力打造主城區、先進制造核心區、昆承湖滬蘇協同創新發展示范區、國際湖蕩文旅區和傳統產業提升區“五大功能區”;加速老城復興,系統謀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更新,實施一批文化創新和修復保護工程,做好古城建筑、街巷、遺跡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科學謀劃市博物館新館建設,持續擴大城中村、老舊小區、既有建筑更新改造范圍,讓古城風貌與現代生活、原住民與外來游客相互交融,讓千年古城的歷史和文脈展現出江南文化的獨特魅力;加快新城崛起,基本完成昆承、常熟站等重點片區開發,著力引進更多高端化、現代化的城市功能配套,同步布局5G網絡、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基建”,探索推進智慧出行、智慧社區等“新城建”,全力打造產城人融合示范區;全面推進存量違法建設清零,基本解決“停車難”等城市治理問題,持續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努力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著力推進鄉村振興,持續開展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新時代鄉村建設,實現“千村美居”全覆蓋,建成高質量“兩湖兩線”跨域示范區,全面形成現代鄉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真正讓“農村成為城市里的公園,農房成為公園里的別墅”。用好鐵黃沙資源,結合望虞河拓浚和水利樞紐外移,加快鐵黃沙生態農業發展,推動空間資源有效利用。

3.圍繞更高品質的“江南福地”建設,以優質均衡為導向,創造更有溫度、更有質感的民生。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缺位,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探索按照實有人口,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精準布局基礎設施、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虞城百姓。持續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創造更多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機會,讓每一位勞動者在城市發展中都能找到體現價值的空間。持續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動態化解學位局部供需矛盾,促進基礎教育更優質均衡,創成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推動高中教育更特色多樣、職業教育更匹配產業發展,支持常熟理工學院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成長競爭力,讓每一位在常學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持續深化綜合醫改,著力提升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做強重點學科、特色???,傳承發展虞山醫派,新增三甲醫院3家、二級醫院2家、社區醫院3家,不斷優化“分級診療”制度設計,穩妥推進三甲醫院、二級醫院、基層醫療機構的資源整合與功能互補,讓市民群眾都能享受更加優質便捷的醫療健康服務。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完善公共文體資源配置,大力發展群眾性體育,五年后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5平方米、人均接受文化場館服務次數達8次,完成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10.8%。擦亮“四色”旅游品牌,創成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聚焦“一老一小”,全面提升養老服務、兒童福利的供給水平,逐步完善三孩生育配套政策,加快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不斷織密“老有頤養、孩有優護”的民生保障網。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和綜合救助體系,促進各類醫療保障互補銜接,完善疾病預防控制網格體系和重大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發揮慈善事業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主渠道作用,穩步推進住房保障供給側改革,讓每一位市民生活都后顧無憂。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構建群眾廣泛參與的社會共治共享體系,常態化抓好安全生產和疫情防控,有效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系統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增強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和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常熟”。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精準實施能耗控制,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向碳達峰、碳中和邁出堅實步伐,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讓常熟的水更清、地更綠、空氣更清新。

4.圍繞更高品質的“江南福地”建設,以人民滿意為標準,構建更加透明、更加高效的政府。堅持與時俱進、自我革命不懈怠,注重集成、聯動、務實、高效,做好該做的事、負起該負的責,以發展實績踐行使命擔當。推進城市數字化建設,拓展“互聯網+監管”和“遠程監測+智能感知”等應用場景,加快構建市場主體和自然人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體系,摸清城市底數,利用信息化和大數據手段,實現對城市運行狀態的實時掌控和有效分析,提升政府治理精細化、服務精準化、應急快速化、決策科學化水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業經營成本,更好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和數據開放力度,著力提升行政管理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堅持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持續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和職責體系優化,強化條塊結合、上下聯動、左右協同,加大資源調配和統籌力度,不斷增強工作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治理效能。始終把抓執行、抓落實作為政府工作的生命線,用好督查“利劍”和考核“指揮棒”,讓實干擔當成為政府系統的行動自覺,確保政府工作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2022年重點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今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是“三增三進”的決勝之年,也是更高品質“江南福地”建設的關鍵之年,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妥善應對,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新的一年孕育新的希望,新的起點昭示新的輝煌,2022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力爭3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以上、力爭25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700億元,其中工業投資超300億元;到賬外資8.8億美元;進出口總額235億美元;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7%以上、力爭5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達48%,規上工業核心增加值率提升至19.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企業研發投入增長8%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同步;完成節能環保等各類約束性指標。

圍繞上述目標任務,我們將重點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聚焦提檔升級,著力增強經濟“硬實力”

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開放、創新為路徑,以轉型、投入為抓手,加速產業結構優化,確保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1.促進開放融合。堅持“跳出常熟看常熟”的開放發展理念,加快融入蘇州市域一體化發展,深化與蘇州工業園區在生物醫藥產業、滬蘇協同創新發展示范區規劃建設等方面的對接合作;主動參與省內全域一體化發展,持續深化與泗洪的掛鉤合作,加強與省內城市的合作交流;深度融入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積極參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國家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上海城市群建設,加快建設漕河涇綠洲芯城、蘇州(常熟)智車城、長三角時尚供應鏈樞紐等重點載體,建成投用中國汽研華東區氫能研發測試基地,不斷豐富滬蘇協同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內涵;依托上海國際化高端平臺實現一體化發展,加大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19個自貿協定的推廣應用,對接國際資源、尋求全球合作,大力拓展“一帶一路”等新興市場,新增省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或功能性機構1家以上,AEO高級認證企業4家以上。通過“區港聯動”整合常熟港與常熟綜合保稅區的政策優勢,推動常熟港向特色產業港、物流物貿港、科技創新港、綠色生態港轉型,提高港口使用效率,完成貨物吞吐量6200萬噸。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加快推進市場采購、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融合發展,力爭實現市采貿易出口20億美元。持續推動“運融通”賦能傳統物流產業,力爭開票超10億元。

2.強化創新驅動。大力推動產創融合發展,落實“廳市會商”協議,探索省產創融合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建設路徑。出臺產創融合“十百千”平臺載體建設工程行動計劃,推進江蘇省聲學產業技術創新中心、中歐氫能創新中心和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園等重大產創融合基地建設,新建產業創新支撐性平臺10家、高質量企業研發載體超30家。加大科創型企業培育力度,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900家、高新技術企業300家,建立高成長企業“培育庫”,推行“訂單式”集成服務,新認定“獨角獸”、瞪羚等科創型企業30家。新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超20項,技術合同成交額超40億元。持續推進“蘇州·中國聲谷”建設,高標準打造國際聲學產業技術研究院,辦好首屆中國聲學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優化配置創新型聲學人才團隊,招引高質量產創項目超100個。探索試點蘇州高品質人才社區,啟動建設常春藤國際人才“創芯港”,新增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超200人。

3.加速產業轉型。“智改數轉”為重要抓手,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的創新集群建設,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尤其是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發展活力,鼓勵和支持化工、紡織服裝等傳統企業改造提升,增強產業鏈的內生動力和市場競爭力。持續開展“智改數轉”結伴、“一鎮一特”精研等行動,確保完成項目750個、規上企業項目覆蓋率75%以上,新增工業機器人2000臺、標桿榮譽150個。推進質量強市戰略,制修訂國家、行業標準12項,新增“江蘇精品”“蘇州制造”認證產品各3個。深化“百企引航”計劃,新增“專精特新”企業(產品)30個、小微進規企業100家。深入開展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工作,嚴格落實差異化政策。持續推進印染行業高質量發展,過半企業綜合驗收達標。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強化市場化經營理念,探索央地共建、“1+10”項目等合作新路徑,力爭國有資產總額突破2300億元、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不斷提高服務全市重大戰略的能力。深化招商體制改革,實體化運作投促中心,完善重點產業招商圖譜,引進超20億元內資項目4個、超10億元內資項目8個、超億美元外資項目3個。緊盯項目建設,確保173個重點產業項目如期開工、100個重點產業項目按期竣工。用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政策,貫徹落實“一圖一表一方案”,確保2021—2022兩年拆舊復墾不少于1萬畝、原地提升盤活不少于1.5萬畝。加快推進產業載體建設,新開工老舊工業區(點)更新改造300畝、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I建現代產業學院,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萬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人、智能制造人才5000人。持續優化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實現規上企業缺工10人以上響應率100%。完善“虞城上市通”服務體系,新增境內外上市企業4家,股權融資額超25億元。

4.推動消費提振。持續拓展消費場景,深化“五五購物節”“雙12購物節”等促消費活動,創建“匯聚常熟”線上消費品牌,努力促進線上線下消費雙向提速。大力發展首店經濟、首發經濟、夜經濟,提升改造世茂、方塔等重點商圈以及汽車、家具、服裝等專業市場,讓老城商業再放光彩、新城商業增添活力。深化直播電商“萬千百十”工程,確保網絡零售額保持蘇州前列。推動城市商業資源下沉,推進早餐工程建設,打造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社區2個。加強預期引導,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整合文旅資源,推進環虞山文化走廊建設,建成“藍·原葺森林”“山灣里”等文創產業園,新增市級以上文化產業園區(基地)3家,規上文化企業營收增速超40%。

二、聚焦提質擴容,著力增強城市“競爭力”

始終堅持以“工匠精神”抓建設,以“繡花功夫”抓管理,科學謀劃城市布局,建好新片區、抓好舊改造,全力打造更具顏值、更顯氣質的魅力城市。

1.高標打造重點片區。集聚全市力量與資源,推進“六大重點片區”建設,加快打造“產城融合”新樣板?!疤K州·中國聲谷”片區加快推進“一區五中心”建設,創新加速中心、聲谷大劇院投用,聲谷會展中心、國際社區、立訊生活服務中心開工,核心區民宅、企業搬遷全面完成,路網骨架基本形成,常滸河濱河區域景觀一期工程竣工。昆承湖滬蘇協同創新發展示范區加快構建“雙核”驅動的發展格局,其中昆承片區完成規劃編制,明確合作開發模式,完善道路、公共配套建設,推進零碳數字科技島、昆承湖國際生活社區等重要載體建設,加快協同創新項目招引;蘇州高鐵北城片區確定合作單位及開發模式,明確產業導向,編制片區概念規劃、城市設計方案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啟動地塊整理。常熟站片區加快推進小型示范數據中心和站南“數字生活樣板區”功能性載體建設,推動松下中城數字智慧中心等產業項目實質性進駐,站北區域啟動土地一級開發,不斷壯大數字經濟規模,逐步形成以數字化引領全市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態勢。高鐵西站片區確定合作單位并成立合資公司,明確產站城一體化開發方案,加快產業招商和資源導入,啟動核心區土地整理。琴湖片區基本建成,道路、公園、水系全面投用,持續引進高層次商業資源,繁榮、優美的城市會客廳啟幕綻放。

2.全面提升功能品質。科學推進全域規劃編制,形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成果。蘇州奧林匹克青少年文化中心、招商力寶醫院試運行,工人文化宮、龍騰希爾頓酒店主體結構封頂。啟動一批道路黑化、路景綠化工程,打造“口袋公園”4個。持續推動老舊更新,全面啟動西涇岸歷史文化街區核心區更新;完成城中村自主更新單元10個;新增既有建筑更新改造項目20個、竣工15個;完成老舊小區綜合改造17萬平方米、啟動15萬平方米,有序推進物業管理服務;增設既有多層住宅電梯10部。拆除違建超300萬平方米,確保違建“零新增”。進一步加強停車綜合治理,同步推進打通“生命通道”專項整治和重點區域停車便利化工程,接入智慧停車平臺停車場超300個,新增停車泊位收費道路30處,利用價格杠桿等手段提高停車泊位周轉率。規范建筑裝修垃圾清運處置市場收費管理,推進南湖生活垃圾填埋場生態治理。

3.持續完善交通體系。通蘇嘉甬鐵路常熟段開工建設,南沿江城際鐵路常熟段完成鋪軌,推進常熟站站房擴建、北廣場竣工投用,穩定常熟西站設計方案,同步推進西三環快速化工程。524國道莫城至辛莊段改擴建、新世紀大道北延、常臺高速高新區互通竣工投用,青墩塘路快速化改造、廣濟路北延加快建設。修繕城區道路5條、農村公路4條、橋梁3座,實施一級公路中分帶護欄工程35公里。提升綠色交通發展水平,新能源公交車占比提升至70%以上。持續優化公交線網,建設經開區興港路、常福街道高新園公交首末站,通過省城鄉公交一體化達標縣驗收。

4.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新建高標準農田(池塘)2萬畝,糧食產量穩定在23萬噸以上。加快推進“兩湖兩線”跨域示范區建設,完成長江主堤防洪能力及景觀提升工程,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常態長效,驗收通過“千村美居”村組超700個,建成省特色田園鄉村3個、蘇州市特色精品鄉村6個、特色康居示范區2個,基本實現美麗宜居村莊全覆蓋。拓寬村級財力增長渠道,新增蘇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家,新認定示范社、示范家庭農場20家,招錄涉農委培大學生50名,村均集體可支配收入超1400萬元。

三、聚焦提標補短,著力增強民生“惠及力”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發展實際和群眾需求,不斷提升關鍵民生領域的服務和供給標準,加快補短補軟,全力提升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優化公共服務。竣工學校項目14個、開工5個,推動新市民子弟學校提檔升級全覆蓋。持續完善課后服務“5+2”模式,提升“雙減”工作成效。完成學前兒童看護點綜合整治,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90%,爭創省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優化職教資源整合,爭創獨立設置的五年制高職院校,新增現代學徒班20個,培養技術技能人才3000名。完成市二院、中醫院三甲創建,啟動市一院三甲和2家醫院二甲創建,通過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市(縣)復審??茖W精準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著力加強健康驛站、核酸檢測等疫情防控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持續推進疫苗接種工作。啟動實施“江南文化”常熟品牌塑造八大工程和22個重點項目,舉辦虞山文化暨沙家浜旅游節,實施海虞北路體育館、常熟大劇院及市文化館建筑維修,新建圖書館分館、流通點5家,建成市級以上最美公共文化空間10個,推動山地戶外、昆承湖水上等主題運動基地建設。

2.強化社會保障。實施就業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新增就業2.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本市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實現基本醫療保險蘇州市級統籌,新增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超3萬。新增綜合為老服務中心3家,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41張,完成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1000戶,鎮(街道)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新增托育機構5家,蘇州市示范托育機構1家。優化住房保障供給,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4650套,建成城區安置房1726套,新增公積金繳存職工3萬人。

3.深化社會治理。深入開展“三年大灶”專項整治行動,持續推進工業群租企業、既有建筑、城鎮燃氣等專項整治,完成大型商業綜合體消防安全達標創建工作,完成全國第一次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并實現結果應用,全口徑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經開區化工集中區升級為化工園區,安全風險評估達到D級水平。建成徐六涇江邊樞紐,改建青墩塘沿線閘站,增強防洪排澇能力。持續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加強專職網格員隊伍建設,縱深推進“掃黑除惡”斗爭、“虞城無詐”專項行動,建成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爭創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實現平安建設覆蓋率100%。堅持分類施策、精準拆彈,抓好金融、債務、房地產等領域風險處置工作,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配合做好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工作,抓好反饋問題整改。制定碳達峰工作方案,優化能源供應布局,大力實施整市屋頂光伏試點,光伏發電并網容量不低于4萬千瓦。聚焦PM2.5和臭氧濃度“雙減雙控”,大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揚塵治理等工作,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5%,PM2.5平均濃度低于28微克/立方米。加大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力度,推動昆承湖心等重點斷面水質提優,消除劣V類水體57條,建成生態美麗河湖100條,完成農戶生活污水收治4000戶、供水管網改造5000戶,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率93.3%。持續推動長江大保護,堅決落實“十年禁漁”重大任務。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創建“無廢城市”。

四、聚焦提速增效,著力增強政府“公信力”

始終堅持擔當作為、銳意進取,深化改革創新,加強依法行政,強化作風建設,全力推動政府治理提質提速、政府服務提能提效。

1.堅持深化改革不停步。持續優化開發區管理體制機制,深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提升鄉鎮(街道)治理能力。統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建成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平臺,加快實現“一網通用”“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全面提升政府服務與監管的精準度。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豐富“中介超市”內涵,大力推行“預先審+容缺辦+承諾制”審批模式,全力服務項目建設。扎實開展“證照分離”改革,新增“一件事”套餐10個、“一業一證”改革15個、“無證明”事項20個,累計歸集電子證照150類,基本實現企業類事項網上辦、個人類事項掌上辦。

2.堅持依法行政不放松。推動法治政府建設走深走實,推進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完成行政復議體制改革,爭創全省第一批行政復議規范化建設單位。高標準推進“八五”普法,建成“法治鄉村實訓教育基地”,探索“村規民約”履約評議機制,夯實基層法治基礎。不斷加強規范性文件管理,嚴格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全面推行政務公開,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紀委監委監督和社會各界輿論監督,持續抓好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確保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

3.堅持作風建設不懈怠。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捍衛“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胸懷“國之大者”,對黨忠誠、聽黨指揮、為黨盡責。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不折不扣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推動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取得新成效。樹牢過“緊日子”觀念,加強財政預算管理和審計監督,進一步壓縮一般性支出。大力弘揚求真務實工作作風,鞏固深化作風建設成果,做到人人勇擔當、層層用真功、級級抓落實。

各位代表!藍圖繪就,惟有奮斗;揚帆破浪,正當其時。我們堅信,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航定向,有市委的堅強領導,有一支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隊伍,有167萬多勤勞智慧的常熟市民,一定能夠把美好藍圖變為生動現實,創造出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嶄新業績,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_一区二区无码操逼视频_末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应用大全_亚洲精品无码A片